• 首页
  • 亚美体育能不能提现介绍
  • 产品展示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亚美体育能不能提现 > 新闻动态 > 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生活在天津的丹麦人,1860—1912_研究_社会_历史

    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生活在天津的丹麦人,1860—1912_研究_社会_历史

    发布日期:2025-06-25 19:58    点击次数:164

    丹麦工程师为何在天津挖下水道?如何用电力照亮租界夜晚?

    一部聚焦晚清天津丹麦人生活的城市史著作。以近150名丹麦人为对象,从他们维持天津城市供水、电报通信等正常运转的经历出发,展现天津城市由传统向近代的变迁。

    以异域之眼回望天津之发展脉络,讲述侨居在天津的丹麦人和当地民众的真实生活故事。

    《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生活在天津的丹麦人,1860—1912》

    (丹)李来福 著,刘海岩、龚宁 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问

    展开剩余88%

    出版时间:2025年6月

    定价:79元

    作 者:

    李来福(Leif Littrup),丹麦人,哥本哈根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史和明代政治制度史,曾发表《从1994年版〈山东通史·明清卷〉反思地方史编纂》等文章。

    译 者:

    刘海岩,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龚宁,天津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郭松义,1935年生,浙江上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清史、经济史、社会史,曾就清代的人口问题,清代农业、商业、婚姻家庭,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等方面问题做过重点研究。出版有《中国妇女通史·清代卷》《清代民间婚书研究》等著作20余部(含合著),发表论文百余篇。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聚焦晚清天津丹麦人生活的城市史、社会史著作,以近150名天津丹麦人的生活为线索,记录了晚清天津城市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全书从不同身份的丹麦人角度出发,着重展现他们在燃气与水电供应、河道开发与维护、铁路修建等领域的技术贡献,系统展现了丹麦工程师、商人在天津水电基建中的关键角色。同时利用大量原始史料,真实记录了天津丹麦人的生活百态,从其日常生活,工作经商,交友度假及与当地民众、其他外国人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反映了天津城市的社会生活风貌,为我们描绘了一段生动的晚清外侨在中国通商口岸的生活史。

    丛书简介

    大学问·中国城市史研究系列:在城市中发现中国历史

    积极经营、左右逢源的盐商,维持城市供水、电报通信正常运转的技术人员,近代工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

    这是充满博弈、混乱和生机的转折时代,这是关于近代城市的全景画卷

    为城市写史,为小人物立传

    目前已出版:《亦官亦商:明清时期天津的盐商与社会》《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生活在天津的丹麦人,1860—1912》

    名家

    本书以晚清生活在天津的丹麦人工程师璞尔生家族为开始,对这一时期在天津工作、生活过的丹麦人分门别类地进行了介绍与研讨,包括外交官、海关官员、军人、商人、工程技术人员及其家属,考证了各种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尽可能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虽然这一时期生活在天津的丹麦人为数不多,仅仅150名,但丹麦人对天津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尤其是在电报和水利工程等方面。

    作者从丹麦国家档案馆、丹麦外交部档案馆以及天津市档案馆等广泛搜集了有关档案史料,从当时发行的报纸以及前人的著述中获取了大量文献资料,而当事人的后裔提供的原始资料更为难能可贵,丰富的史料支撑了作者的研究。全书叙事性强,人物形象立体生动,是一部难得的生动的晚清外侨在中国通商口岸的生活史书。

    ——任云兰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作为近代以来外国租界数量最多的中国城市,天津曾生活着数量众多的外国人,相关著述颇丰,而《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生活在天津的丹麦人,1860—1912》无疑是具有新意和独特研究视角的一部著作。

    该书论从史出、考证翔实,以小见大地呈现出丹麦人参与见证的近代天津城市的发展进程,展现出在近代天津城市中生活工作的丹麦人的群体状况,为近代天津城市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与城市图景。该书的出版不仅丰富了天津城市史的研究,也为全面深入地了解近代中国城市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扩大了研究视野。

    无论是该书的作者还是译者,都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与严谨学风。译者是天津史研究的资深专家,在翻译过程中,为了有助于读者阅读,通过注释等方式,对该书内容做了许多解读和完善。期待该书早日付梓,以飨读者。

    ——任吉东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本书虽非鸿篇巨制,却有其特色。全书在大量原始档案的基础上,以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1860—1912年间生活在天津的一个欧洲人群体——约150名丹麦人为对象,以璞尔生、葛麟瑞、林德等在天津的经历为主线,通过对丹麦人在外交、海关、军事、市政工程等多个领域的工作和社会活动的详细记录,凸显其在天津近代交通、通信、城市供水、河道治理等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从一个新的视角展现天津城市由传统向近代的变迁。

    本书译者长期从事天津租界史研究,成果丰硕,治学态度严谨,外语功底深厚,故此中译本行文流畅,语句凝练,令人印象深刻!

    ——熊亚平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本书亮点

    1.一部聚焦晚清天津丹麦人生活的城市史、社会史著作。任云兰、任吉东、熊亚平鼎力推荐,并称其为“一部难得的生动的晚清外侨在中国通商口岸的生活史书”。

    2.以近150名天津丹麦人的生活为线索,记录了天津的近代发展历程。本书从不同身份的丹麦人角度出发,有外交官、海关官员、军人、商人、工程技术人员及其家属等,着重展现他们在燃气与电力供应、河道开发与维护、铁路修建、自来水供应等方面的技术贡献。使读者得以以异域之眼回望天津这座城市由传统到近代的变迁。

    3.利用大量历史细节,展现当年侨居在天津的丹麦人和当地民众的真实生活。本书以原始档案为基础,从丹麦人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工作等细微角度切入,如工作、经商、度假、交友等,描绘出晚清时期在天津的丹麦移民及天津人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天津城市的社会生活风貌。

    4.有关天津丹麦人史料的首次集结出版,为近代天津城市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本书基于存于丹麦国家档案馆、丹麦外交部档案馆及天津市档案馆等的有关档案史料,广泛获取报纸、前人著述等文献,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汇集了当事人后裔提供的原始资料。依靠这些史料,读者得以走进历史人物生活过的真实世界, 例如李鸿章对璞尔生的电报线、劳里茨·安德森的干船坞大为赞赏,璞尔生为盛宣怀安装电灯。

    精彩书摘

    前言

    在中国,始于19世纪中叶的外国租界的历史,近十年来越来越受到中国与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对外国人而言,租界的发展是欧美对外扩张和殖民主义的结果;对中国人而言,租界的发展显然是中国屈辱的标志。而租界常常成为引进外国技术的地区,客观上对地区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虽然丹麦在中国没有设立租界,但丹麦人几乎是从近代的开端就来到中国的外国人群体之一,本书的目的就是追溯这一历史过程:

    一、阐明丹麦人在通商口岸天津的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与中国人和其他外国人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讲述一些丹麦移民家庭的故事,在或长或短的一段时期内,天津成为这些丹麦人生活的家园。同时本书也会讲述这些丹麦人在丹麦的身世背景,以及20世纪上半叶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

    二、明确天津在来华丹麦人历史发展中应有的地位,以及常常被忽视的丹麦与中国的历史关系。

    三、明确丹麦人和丹麦的档案资料是晚清天津租界国际化研究的一部分。

    对于一位在中国历史许多领域从事研究工作长达50年的历史学家来说,能有机会如此深入地观察晚清,观察在天津这样的城市中的外国人个体及其生活,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乐趣。为了向读者讲述这一历史过程,我在资料允许的情况下,着重提供了更多的细节,以便让我们能一窥当年那些侨居在天津的外国人和当地民众真实的生活场景。

    目录

    前言

    中文版前言

    致谢

    目录

    第一章璞尔生家族:天津丹麦家庭的一个典型

    第二章丹麦驻华外交官与领事

    第三章最早来天津的丹麦人

    第四章供职于海关、军界的丹麦人

    第五章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中国的经营

    第六章丹麦人的商业与社会活动

    第七章市政工程与丹麦工程师:水、电与交通

    第八章丹麦贸易的促进者

    第九章1900年的战争

    第十章战后新机遇:市政工程的恢复与推进

    后继者

    征引文献

    译后记

    发布于:浙江省